当前位置:首页 -> 备考报考 -> 备考心理》:新课标下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几条途径

新课标下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几条途径

副标题:  作者:【】  所属:备考心理】  关注:0次  分享到:


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居高不下,究其原因,青少年心理异常、心理不健康是一个重要因素,据中小学心理健康研究会的抽样调查检测,发现一万名中小学生中,近32%的人心理表现异常;据有关报告称,我国当前青少年心理合格率仅17%,大多数人心理不合格,表现为情..
    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居高不下,究其原因,青少年心理异常、心理不健康是一个重要因素,据中小学心理健康研究会的抽样调查检测,发现一万名中小学生中,近32%的人心理表现异常;据有关报告称,我国当前青少年心理合格率仅17%,大多数人心理不合格,表现为情绪不稳定,遇事急燥,容易冲动,自我控制能力差;胆小怕事,畏惧困难,耐挫折能力差;怯懦自卑,气量狭小,嫉妒猜疑,人际交往能力差;任性不合群,遇到特殊情况不知所措,甚至错上加错,容易产生不良后果。因此,作为学校必须重视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加强心理品质教育,指导和帮助学生行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康的人格,有着现时的重要性和紧迫感。特别是新的课程标准对培养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但目前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心理健康是一项“抽象肯定,具体忽略”的工作。面对学生中存在的众多心理问题,笔者结合新课标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此谈几点实施途径方面的浅陋之见。一、提高认识转变育人观念     对高考、中考引导指挥下的学校、学生来说,升学率是衡量一些学校办学质量水平的重要指标。“一好遮百丑”,只要成绩好,其他方面都可以忽略。教学中,教师就想当然的忽略了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学习知识方面,不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和正确引导。导致学生产生厌学、弃学、离家出走、焦虑、抑郁、自卑、恐惧、逆反心理以及耐挫能力差等心理障碍,甚至犯罪、自杀。面对众多心理问题,在新的教育理念的引导下,教师应该加强学习,认真研究学生心理,不断提高认识,以发展的眼光和全面的健康观来看待问题,从习惯的狭小的思维方式中跳出来,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对人一生的影响;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转换师生角色,建立育人为本,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新的教育理念。二、注重渗透把握育人方法      新课标、新理念要求心理教育要运用心理学知识和原理,通过与学生谈话、讨论等形式,在与学生建立相互信任、理解的基础上,帮助其发现自己的问题及根源,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和行为模式,提高学生处理学习和生活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所以各科教师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应从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表现着手,采用心理状况定期检查、开设心理讲座、设立心理咨询点、制定心理测查制度、有效进行自我调适等多种多样的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密切关注学生在情绪、行为、生理等各方面的变化.把知识传授与健康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首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如:体育教师通过情景体验、身体练习和比赛竞争来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语文教师用教材内容引导启发学生自信心等;通过各科教师根据学科特点,有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达到多种多样的健康教育方法,从而达到进行心理教育的目的。其次,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渗透心理教育。如:读书、唱歌、写作、比赛等。让活动陶冶其心灵。特别是心理上有问题的学生,使其适应集体活动的氛围,有意义地把他们组织到集体的运转机制中,放手让他们去说、去干、去笑、去实践,在人际关系中得到鼓舞和教育,身心愉悦的在集体中活动健康成长。三、奉献爱心加强心理教育    现代教育理念,倡导以人为本、育人育心的指导思想。人人都有被人理解、被人尊重和肯定的心理要求,如果无视学生的需求,否定个性差异,就会使学生失去独立品质,失去学习兴趣,导致种种不健康心理。所以教师应以仁爱之心平等对待每一名学生,培养学生的理解、尊重、宽容、自信、信任、不怕困难等健康心理。心理健康教育是情和爱的教育,仅仅有责任心是不够的,还需要无私奉献的爱心。对学生的爱心要体现在善于观察学生内心,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学生多进行情感交流,经常性的接近、亲近学生,增进与学生的情感和友谊,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使学生敢于吐露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帮助学生树立真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心理素质。教师真诚地关心、爱护、鼓励学生,理解每个学生的心灵,尊重学生的人格,以爱打动学生的心灵,就会使他们动情,产生奋发上进的动力。一句亲切叮咛胜过严厉的批评,一次真诚的谈话交流胜过数次指责。一个微笑,可以给学生勇气;一次赞许,可使学生终身受益。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把“爱心”教育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旋律,开展扎扎实实的育人育心活动。可以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赖,就会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才能帮助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新课标评价下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始终是关键。教学中教师首先要重视自身心理健康的保健工作,然后从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出发,紧密结合教学,整合课堂教育中的各个要素,使教学成为师生情感交流、理智碰撞、人格感染的过程,最终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人格形成。
点击搜索与:相关的内容

    相关内容

    推荐内容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