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新课标与心理健康教育
副标题: 作者:【】 所属:【备考心理】 关注:0次 分享到: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1.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卫生工作在学校中的体现;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全民族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措施有关调查表明,当前中小学生中存在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1.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卫生工作在学校中的体现;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全民族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措施有关调查表明,当前中小学生中存在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比例相当高.据统计,我国有3000万青少年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我国每年至少有25万人因心理问题而丧失生命,自杀成为青少年人群的头号死因.专家表示,部分青少年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较差是造成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这说明在学校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2.怎样才算心理健康在开展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时,社会适应标准和个性发展标准用的较多.社会适应标准是根据一些基本的社会规范和大多数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做法与习惯总结出的一套行为标准.凡是能适应社会生活基本要求的行为被认为是正常的;相反,不能适应社会生活要求的行为则被视为异常.例如,有些中小学生离开家就感到害怕;见了生人就脸红,不敢说话;和异性在一起就浑身不自在;遭受一点挫折就承受不了;对现实的自我不能接受,不是嫌自己太矮、太丑,就是嫌自己太笨、太胖;总觉得生活枯燥乏味,生不如死;每天一到学校就感到紧张、不自在,见到某些老师就感到害怕;一写作业就心烦,一考试就心慌……这些现象都是适应水平偏低的表现,有些发展严重就可能成为某种心理障碍.个性发展标准是从个性发展的理想要求出发提出的判断标准,也是与学校的教育目标非常接近的一种判断标准.我国学者陈家麟认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应包括以下几项:①能正确认识现实并对之做出有效的适应,思想高尚,有理想、讲道德、守纪律;②热爱学习和工作,能在学习和工作中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才能,并取得一定的成效;③乐于同人交往,人际关系十分融洽;④情绪乐观稳定,善于避免忧愁、焦虑等消极情绪;⑤有自知之明,能严格要求自己、自尊自制;⑥具有正常的行为方式,包括行为方式应与年龄特点相一致,行为方式应与其社会角色相一致,反应强度应与刺激程度相一致.二、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1.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要目标,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全面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2.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3.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物理课程应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鼓励将信息技术渗透于物理教学之中.4.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结合国际科学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物理课程体系,注意不同学科间知识与研究方法的联系与渗透,使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和新思想,了解自然界事物的相互联系,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5.构建新的评价体系物理课程应该改革单一的以甄别和选拔为目的的评价体系.在新的评价观念指导下,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结合,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教师的不断进步.三、心理健康教育对物理课程改革的作用从物理课程基本理念可以发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对物理课程改革有着重要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更新教育观念说到底,物理课程改革是一项开发人潜能的工程.若要开发人的潜能,观念的更新至关重要.物理课程改革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无一例外地需要依托心理规律去实现,特别是情感态度的获得,价值观的形成.现代课程改革的最高理念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整合.科学精神是人类满足自我求真的心理需要,而人文精神则是满足人的生存、被尊重及自我价值实现的心理需要.愉快、和谐、成功及生活教育等素质教育模式,为教育者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找到了可靠依据,教育者从中体悟到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撞击和回应.这样,教师角色行为才会真正在民主、平等、尊重、赏识上践行.2.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在这场基础教育的深刻变革中,无疑,课堂是主阵地、主战场,因为无论是先进的教育理念,还是优秀的教材,最终都要落实到课堂上.我们期待的是富有诗意和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这样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个性的充分张扬.课堂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需要教师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心理规律调控课堂时空,关注学生学习兴趣,重新审视课堂中生命的律动过程,主动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实现新课改下学生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向自主、合作、研究性和探索性学习的转变.只有这样,教师的角色定位才可能由知识的传递者向引导者、组织者、促进者转变,才能与学生一同成长,实现新课程的目标.教师在课堂教学进程的安排上,应在以“目标——策略——评价”为主线的同时,遵循“活动——体验——表现”这一心理健康发展模式,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使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学习知识、完善人格,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3.教师保持平衡的心态,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教育改革的创新与发展,对教师心理素质乃至生活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拥有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保持平衡的心态显得至关重要.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发现学生心灵深处最强烈、最本质的渴求——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尊重和关爱;持之以恒地坚信“学生能行”,注重学生的优点和长处,让学生在“我能行”的心态中觉醒,让学生学会合作和竞争,相信教育带给学生的将是完善的人格,快乐的人生.四、物理课程目标的实现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物理课程改革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特别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说明了学生已基本符合心理健康的个性发展标准.有以下七个方面:1.热爱自然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此目标的实现能让学生正确认识现实并对之做出有效的适应.2.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实践活动.此目标的实现能让学生热爱学习和工作,能在学习和工作中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才能,并取得一定的成效.3.经受成功与挫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能从失败、挫折中汲取经验和教训.此目标的实现能让学生情绪乐观稳定,善于避免忧愁、焦虑等消极情绪.4.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是否符合科学规律的初步意识.此目标的实现能让学生科学的认识自然规律.5.合作精神与人际交往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此目标的实现能让学生乐于同人交往,有自知之明,能严格要求自己、自尊自制.6.持续发展精神初步认识科学及其相关技术对于社会发一展、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在个人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所贡献.此目标的实现能让学生具有正常的行为方式,行为方式与其社会角色相一致.7.德育上的高标准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有理想,有抱负,热爱祖国,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此目标的实现能让学生成为一名思想高尚,有理想、讲道德、守纪律的合格中学生.五、实施物理新课程标准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班主任和其他德育工作者的工作,心理健康教育要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学科教学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科学探究是物理课程的重要内容,它贯穿于物理教学的各个环节.作为物理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整个过程中,要根据物理学科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中,使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科学探究是学生参与式的学习活动.要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参与科学探究,要帮助学生克服怕出错、怕麻烦等思想障碍,同时在比较困难的地方给予具体的指导,使学生能够比较顺利地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这样做可以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到成功的愉悦,避免多次失败产生的消极心理影响,要使学生看到自己的成绩,增强参与的勇气.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本地条件选择和设计一些能激发和保持学生兴趣的探究课题,保持学生热爱学习的情操.要使学生养成对于所做工作进行合理评估的好习惯,让学生保持理智有自知之明.要重视在探究中的交流与合作环节中渗透让学生乐于与人交往、交流的教育.
点击搜索与: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