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它的功能在于口语交际。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到来和消息时代的发展,大大地促进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一个崭新世纪。我国加入WTO后,国际间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更加密切频繁,也更加趋于互相依赖和互相结合。然而,作为英语教师,不仅仅是教学生能够说出几句外国话,能做翻译,而是为了今后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知识的创新和发展,促进国际间的合作交流,维护世界和平做准备。因此,只有具备一定的口语表达能力,才能更好地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新课标下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技能,培养学生语感与交际能力。美国教授克拉申说过:“学习外语,一方面是C.I.(Comprehensible input)的问题;另一方面是消除心理障碍的问题。”当前,在教学中,笔者发现中学生在英语口语表达上,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 一、口语表达心理障碍产生的渊源 1、英语与母语学习差异 《新课标》中指出:“英语学习就母语而言是非本族语者与本族语者之间的‘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or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中国孩子从呱呱坠地开始,就被灌输了母语;而英语则不同,就当前而言,在城市小学三年级才开始接触英语,而在农村则更晚,初中一年级才结识这位姗姗来迟的“朋友”。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活、精神、物质、社会等环境不同,因而各方面的语言环境产生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因素亦不同;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人们说话方式或行为习惯也不尽相同。而母语与英语在发音、文字、书写、语法、词汇等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异。但由于母语是第一语言,许多学生往往习惯于以汉语的表达习惯及方法来学习英语,因此在表达中常犯按中文意思逐字翻译的错误而出现所谓Chinglish。在英语学习以前,母语已经具备充分的语言环境,而英语则没有其语言环境,学生只能在枯燥的语言环境中进行交流。因此,大部分中学生,尤其是农村中学生就觉得学习英语太困难、太枯燥、太干瘪。由于缺乏语言环境,对英语口头表达上就“凸”出有形的心理障碍,交流时不能脱口而出,总想把英语译成汉语,甚至一些学生为了简便识记单词,在英语单词的旁边标注汉语及其他相关汉语符号,终不能准确把握语音,形成典型的“哑巴英语”。 2、口语与书面表达差异 美国心理语言学家克劳斯说:“只有自然吸收的语言才能转化为口头的熟练掌握。”口语表达是语言的一种表现形式,获取口语表达的有效途径是交际。 口语表达既可以是个人行为,也可以是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集体与集体的行为,这就要求人与人之间直接进行语言交流;而书面表达是单一的个人行为。由于口语表达须准确及时,对学生的要求更高,因此训练时所出现的语法错误就比较明显,导致学生在口语交际过程中产生胆怯、害羞,不敢开口,或者开口却半途而废等心理障碍。 3、中学生自身因素 由于中学生,尤其是农村中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受不同的家庭教育,学生英语水平、需要、性质、态度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个体差异。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英语基础普遍较差,尤其是在口语表达、听力、书面表达、阅读等方面。笔者所任教的班级中,来自农村学生占了绝大多数,这种现象尤为突出。再者,部分英语教师在教学中仅强调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感知和记忆部分,忽视对学生思维能力与情感因素教育的培育,不够重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合作学习精神,致使部分学生失去学习信心,对学习感到害羞,自控力差,胆怯,甚至产生消极的情感,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口语的培养也变为一纸空文。 同时学生的性格因素也是造成部分学生产生口语表达心理障碍的原因。有的学生由于性格孤僻、内向,课堂上很少有口语训练的机会;反之,有的学生表现强烈,课堂上表现出得意忘形,沾沾自喜,自高自大的神态,但同时也具有强烈的自卑心理,一遇到丁点小创伤和挫折,就唉声叹气,沮丧不已。 二、消除心理障碍的对策 1、营造课堂心理气氛 所谓课堂心理气氛是指课堂内某种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表现,被称作“组织人格”。教师在教学时要营造积极、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让学生注意力专注,思维活跃,学生参与性活动率高,师生关系融洽,配合默契,课堂气氛宽松而不涣散,严谨而不紧张,这样才能收到明显的课堂效果。反之,学生紧张拘谨,心不在焉,反应迟钝,对教师缄默态度,精力分散,情绪压抑,无精打采,很少主动发言,课堂效果就不明显。可见,课堂心理气氛是影响课堂效果的软环境,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激励或抑制作用。《新课标》中指出:“创造一个开放的、积极的、互动的语言活动氛围,努力产生湿润性的效果,即:使学生愉快地融洽在英语的环境之中,自然地,不知不觉地吸取和操练,增强语感,不断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读、写的基本功能。”美国心理学家利皮特(Lippitt)和怀特(White)认为:“在民主交往型的领导下,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喜欢参与教学活动,课堂上出现一派思想活跃,积极向上和和谐的学习气氛,学习心情舒畅,自律性强。”因此,营造良好课堂心理气氛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稳定学生情绪。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笔者经常在课堂上穿插一些游戏环节,用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使用较多的是Guessing game.此游戏操作简单,学生乐于参与.而教师亦可结合课堂教学重点赋予游戏不同的内容.比如在学习形容词时,笔者准备了一个不透明的袋子,带子里装入各种物品.每次请一位学生上讲台来描述一样物体.而其他学生则根据描述猜出物品名称.再比如在学习了各种职业名称后,请学生以Body language的形式来表现不同的职业特点.而其他学生则根据其动作猜职业名称.另一种让学生一起来活动身体的游戏也是笔者经常使用的。比如对全班同学发出指令:Everyone stands up.Put up your right hand.Put up your left hand.Shake your hands.Hands down.Turn left.Turn right.Turn aroud...活动后,学生会感到兴奋,精神振奋起来.从而营造出活泼、和谐的良好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心。2、消除师生语言障碍消除师生语言障碍即培养学生与教师交流的欲望,最终达到使学生有话可说,愿意说,乐于说的目的。要达到这个目的,要求英语教师要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家庭、兴趣爱好等情况,了解学生喜欢什么,关心什么,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创设较真实的交际情境.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不充分考虑学生的因素,忽视对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就会大大挫伤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英语口头表达的兴趣培养。如在教学(JEFC)1A“My favourite…is…”时,如果只提供给学生一些常规的话题sports 、food、 drink等,难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该环节变成简单机械的操练.笔者在了解学生兴趣爱好的基础上,准备了一些他们所喜爱的体育明星、影视明星的图片.要求其互相询问所喜爱的人物.由于该话题贴近学生的生活,他们在学习时兴趣昂然,交流积极,最终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再如在教学(JEFC)2B Unit2“What are we going to do ?”时,其重点是“be going to …”句型的用法.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设置“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this afternoon/this Sunday…?”之类的话题 ,因学生的生活比较规律,会使学生觉得无话可说。因而笔者为学生创设了以下情景:Tomorrow is Mothers’Day/Fathers’Day/Teachers’Day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在较真实的交际情境中,学生的表达欲望被充分调动起来.而学生的回答也精彩纷呈.3、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Hymes)曾对交际能力提出四个要求:即语法性(Possibility)、可行性(Fea-sibility)、得体性(Appropriateness)、现实性(Adually performed)。刘润清教授说:“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也是人类交际的一种任意的、口语的符号系统”。刘教授这一观点要求英语教师在新课标下,要使用反映现实生活的真实的语言材料,教学活动以交际的形式进行,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要听懂别人的语言,不要过于担心会话表达中出现的个别语言错误。 1)选择会话对象 教师在进行口语会话教学时,其途径是多方面的,大多在教师调配与学生自愿结合的原则,采用“合作式”教学方法,师生互动方式,对学生进行分组会话,分角色对话等。将性格内向型与外向型同学进行分配互补。从心理学上分析,性格外向型有利于语言学习,性格内向型不利于语言学习;性格外向型能积极参与语言学习活动并为自己寻找更多的学习机会,而性格内向型由于自我约束太多而不能参与语言学习活动,从而失去更多的学习机会,也会因过度焦虑造成语言学习中的最大紧张、害怕等心理障碍;但性格内向型在学习活动中不可避免地会犯害怕别人批评、嘲讽而不参与语言活动的错误,这种行为教师应采取有效的抑制措施。在口语情景中,教师应选择其适宜的会话对象,性格内向型与性格外向型应建立互补关系,让常不敢开口的学生,经过开导、激励等方式对其进行口语交际的实验,形成合作的愉悦的会话气氛,打开性格内向型学生的会话表现欲。 2)营造语言氛围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知者不如乐之者。”所谓氛围,就是指人物活动的周围的气氛和情调。初中学生,尤其是初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喜欢好奇与好玩的东西,过于严肃机械的练习与“填鸡赶鸭”陈旧教学方式很难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笔者认为,教师要尽可能摒弃那种直接的、机械的练习,多提供机会让学生在有意义、生动、活泼、有趣的情景中练习和运用所学的知识,把学生导入到贴进生活实际的语言交际素材中,去感知、理解和学习语法知识。教师要以满腔热情,采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手段,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使每一个学生敢于开口,乐于开口,鼓励和帮助学生用英语说,培养会话能力。如在教学(JEFC)A1 L41时,笔者课前布置学生准备一张有关自己家庭摆设的照片或图画,上课时利用多媒体展示他们的图片,然后进行情景会话: e.g.S1:What's in your bedroom? S2:There is a desk、a bed、a computer and some books. S3:What's on your desk? S2:There is an English book ,a pencil-box and a pen on it. S4:What's in your schoolbag? S2:There are some books,pens and papers in it.通过情景对话,学生热情高涨,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活动中学习了语言项目。再如在教学(JEFC)A1L19时,笔者在课前准备好模型电话机,设置学生A(在教室里面)与学生B(在教室外面)的会话情景:StudentA=SA StudentB=SB StudentC=SC SA:Hello/Hi! SB:Hello/Hi,SC? SA:Sorry,he /she is not here.This is SA.How are you? SB:Fine,thanks,SA. SA:Is SC in? SB:Sorry,he /she is not at home. SA:OK.Thank you very much.Good bye! SB:Bye-bye! 3)强化口语练习 口语是人们进行交际的基本形式之一,也是一种输出性的活动,它在人们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学习口语也不能急于求成,语言的练习是从基本的简单的句型训练开始的.笔者认为,应从下面两方面进行强化: ①多模仿课文阅读。通过广播、录音、录像、光盘等多媒体辅助教学设施,进一步模仿英美国人的发音。这样,既可掌握口语的正确语音、语调,也可体会到重音、弱读、连读等在语流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语感。②多参与英语活动。一方面,多参与课堂活动(包括课堂问答、情景对话、课堂讨论、小组活动、编置故事等比较真实的训练环境和训练素材);一方面,多参与课外活动,即第二课堂(包括演讲比赛、游戏表演、口语角、歌曲演唱、收听广播、电视节目等活动)。可以借助表情、手势等的表达方式。这样,既为学生进行口语锻炼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也为学生提高会话交际的能力奠定了基础。笔者在本学期的课堂教学中,安排了每天一位学生作课前汇报的环节.时间3-5分钟,内容可以于书本知识有关,也可以是任何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这样弥补了在课堂中,因时间的限制,而使某些学生失去的口头表达的机会.另外,学校的英语艺术节,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表现自己的舞台. 4)正确评价学生从心理学上分析: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后,产生一种迫切的评价欲,即想得到老师的肯定、认可,甚至精神上的鼓励,教师对学生应多表扬,少批评,只要学生学习兴趣浓,哪怕在表达中出现些错误,也要及时对学生进行鼓励、表扬和指正。如果学生回答的问题是正确,就更应及时进行鼓励,增强学生自信心。切记不能“泼冷水”,再简单的问题学生也因不同的心理阻碍造成不能马上回答,教师同样要加以鼓励。对于普通学生只要能开口说,就得及时鼓励、表扬,而且注意对学生回答错误的纠正艺术,决不能因过于紧张、害怕等心理障碍,不能完全回答甚至答不正确就是一瓢冷水,让学生喘不过气来,无地自容,并说一些诸如“这样简单的问题都答不上,真是愚蠢”之类的对学生人格尊严有损的话。因此,教师应多鼓励学生,正确评价学生。这才是教学的本质。综上所述,教师只有有针对性地在教学活动中采取相应的措施,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要我说转变成我要说,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学生口语表达心理障碍,从而使学生的口语水平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