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备考报考 -> 备考心理》:怎样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怎样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副标题:  作者:【】  所属:备考心理】  关注:0次  分享到:


随着媒体影响力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高三家长都意识到了与孩子保持良好沟通的重要性。面对高考,家长不仅需要做好孩子的后勤保障工作,更重要的是能够走进孩子的心灵,将自己的人生经验及志愿信息有效地渗透给孩子。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朋友跟孩子沟通起来..
随着媒体影响力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高三家长都意识到了与孩子保持良好沟通的重要性。面对高考,家长不仅需要做好孩子的后勤保障工作,更重要的是能够走进孩子的心灵,将自己的人生经验及志愿信息有效地渗透给孩子。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朋友跟孩子沟通起来却不太顺畅,有的言语不当给孩子平添了压力,有的絮叨过多致使孩子逆反,因此非常苦恼。之所以造成这种局面,是由于做父母的被动走进考生家长行列,实际尚未做好升任高三家长的各种准备。那么,高三家长怎样才能在轻松的氛围中与孩子有效交流呢?我认为要把握好两个方面:一是跟孩子交流,说什么;二是跟孩子交流,怎样说。跟高三孩子交流,说什么很多人知道我对孩子高考这件事情比较上心,因此总想打听当年儿子上高三时我是怎样为他助力的,甚至还有不少人询问我是否每天亲自督着孩子背英语单词,帮孩子分析试卷等等,其实这些事情都用不着做家长的亲力亲为。假如每天都在跟孩子周旋这些事情,那么日常交流肯定不会愉快。针对高考,我只对孩子说一件事。打个比方:这里有一个360度的大圆圈,孩子是站在圆心的位置,我会告诉他,他想去的学校在圆周的哪个点上、到这个点的距离有多远。前者能够帮孩子找对方向,不走冤枉路,后者能够让他知道自己应该花多大的力气,以什么样的速度,才能在既定时间到达目的地。具体来说这件事,就是帮孩子规划好理想的学校及适合的专业,然后告诉他,报考这个学校和专业需要的成绩是什么。当然,要做到这些,家长就必须先于孩子一步走进高三,研究孩子的兴趣、特长和志向,摸准孩子的“脉”。在搜集、筛选、整理高招信息的基础上,将高考志愿这件事情琢磨透,这样跟孩子“唠叨”起来就都在点儿上,孩子非但不觉得是“废话”,而且还会很有兴趣地主动交流,从而与家长在默契中达到和谐。记得当初学文科的儿子只想去北大、复旦或者对外经贸这三所学校,我明确地告诉他说:以我对其学校过去三年高考情况的了解和分析,如果想上北大,成绩必须稳定在年级前五名;想去复旦,必须保持在年级前十;去对外经贸大学的稳妥排名是年级前十五名。当孩子清楚地知道这一切时,其他的话还用再多嘱咐吗?跟高三孩子交流,怎样说很多人都觉得高三孩子压力大、脾气坏、不好沟通。其实,正常情况下高三孩子的内心并不复杂,他们大部分的压力是来自繁重的课业负担、同学之间的竞争以及老师们的谆谆叮嘱。但家长们考虑的问题就复杂多了,比如孩子未来的前程问题、自己的面子问题,以及生活压力等问题,所以在思想上比孩子更容易焦虑,交流起来更容易犯急躁的毛病。我们平常在跟孩子沟通时,有几个方面要注意。1.说话的语气:平静的交流,反容易被接受要让孩子觉得你是在心平气和地跟他说话。很简单,家长在说任何事情时,哪怕憋着一肚子火,也要提醒自己音量不要太高,语速不要太快。要允许孩子反驳、发牢骚,听孩子把自己的意见表述完,而不中途粗暴打断。当然,伤人的话更是不能脱口而出。以平静的口气交流,同样的话语就更容易被孩子接受,反之说得再有理,孩子也会认为你是在教训他,根本就听不进去。2.说话的时机:在孩子有心理准备的时候很多家长一上饭桌就开始数落孩子,或者趁孩子高兴的时候赶紧跟孩子唠叨几句,觉得此时孩子心情好,什么话都能听进去,其实大多数时候结果往往相反。与孩子沟通、交换意见,最好是在孩子有心理准备的前提下进行,这样孩子不会觉得突然,对于家长的批评或建设性意见也易于接受。3.说话的方式:不必非得“定期”“定时”90后的孩子,性格中自然、随性的成分很大,所以不要以刻板的方式跟孩子谈话,否则他们会觉得“假”,往往还没等家长说出什么,就从心底里就本能地排斥。跟孩子交流不必非得“定期”“定时”,也不要一味照搬别人的经验,比如,每天把想要跟孩子说的话写成一封信,塞在孩子枕头下面……别人家里适合的方式不一定自己家也适合。4.说话的禁忌:把自己的情绪传递给孩子家长不要杞人忧天,把自己的恐慌带给孩子。很多高三家长一想到“高考”这两个字,心里就一阵发憷。有的孩子本来成绩明明很好,自己也是信心十足,但家长却总担心会出意外,时刻提醒孩子别“关键时刻掉链子”,弄得孩子也神经兮兮,导致心理上真的出现问题。另外,家长在给孩子提要求时别把话说绝,要给孩子留后路,不给压力,不要让孩子觉得高考是一件搞不好天就会塌下来的事情。
点击搜索与:相关的内容

    相关内容

    推荐内容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