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知识的本质
学习和考试本应该是分开的,但是目前的现状是作为一个学生,不但要学,还要考。学校的老师很少意识到考试的本质,更多人认为考试是“检查我们对某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当然对于学生来说,更多体会的是和题目的较劲,和命题老师的间接交锋。 命题人以区分学生为己..
学习和考试本应该是分开的,但是目前的现状是作为一个学生,不但要学,还要考。学校的老师很少意识到考试的本质,更多人认为考试是“检查我们对某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当然对于学生来说,更多体会的是和题目的较劲,和命题老师的间接交锋。 命题人以区分学生为己任,不可能单纯的“检查知识”,而必须通过一定的思维考察方式,针对学生的弱点,如普遍的思维障碍点,如一些做题习惯,他们每年都花费大力气去研究的,并且作为一个出题老师,只要在不朝纲的前提下,他们具备大量学生不知道的中间结果,利用范围许可内你所不知道的内容来考察学生,从根本上就颠覆了“检查”的定义。 考试已经转变为思维层次的搏弈,好比下棋对弈,入门看棋盘,低手看十步,高手望百步,一子错,满盘皆落索。现在学生看待考试,基本上以经验为主导,“运气”也作为一个很有影响力的因素。经验固然重要,运气有着很多的不确定性,在考试上,我们不能单纯的依靠运气以极小的概率去破解这个珍笼棋局,也不能依赖经验去套用到每一道题。作为一个学生,若能通过题目第一时间找到命题的意图(猜测到命题意图),也就是这帮老头要考我们什么的时候,那么所有问题都迎刃而解。 前提是,必须对高考知识的本质做一个认识,将看似死板的知识理解并活化应用起来,才能游刃有余。这就要对知识的来龙去脉有一个根本上的认识,有的人认为很难,其实这些在课本上都全部存在。教材从引出知识点到最后得出结论,都涵盖了全部的中间过程,但更多的同学记住了结论,没有去理解这些结论的来龙去脉,没有和其他的结论相应的联系起来。只有少部分的学生研究出了这些门道。记忆分三层次,第一层次是简单的“认知和记忆”,就是你知道这个东西,甚至已经精确无误地背住了这个玩意,这种层次通过时间的推移极其容易忘记;第二层次是“理解和应用”,通过知识本源的来龙去脉的推导,甚至你根本不知道其标准的结论是什么,但是随时可以由你的思维瞬间推出这个结论,抓住了其中的道理,在应用上就再无边界。这种层次能够长久的占据脑中,由被动式的记忆转为主动的消化;第三层是“扩展和衍生”,属于研究型的层次,就如苹果落地推出万有引力,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推翻了亚里斯多德的推测,都是扩展和衍生,都属于科学或学术性上的建设。这种层次已经属于创新阶段了,是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一种层次。 我们只需要做到第二种层次就够了,毕竟有前人的结论和细致的推导过程,因此在高考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我们若能掌握其知识来源的思维,就能够站在考试的前列,不论命题如何刁钻,其原理结构始终不会变化,毕竟考试命题范围有所限定。而从学习的角度上看,理解比单纯的认知和记忆更加容易,但是需要一个好的引导。可惜在学习过程中因为应试教育的竞,使得“理解和应用”偏激的转为对命题的研究和记背上了,于是有了“题海”,有了几乎所有学生依赖经验做题。 理解比认知和记忆简单,因为在理解过程中,你的整个思维和大脑都在运作,并且带有自己的认识,而对于记忆,除非是天生的过目不忘,都显得吃力。很多记忆的方法,如联想记忆法,如归类记忆法等等,几乎都是从其他角度的理解上来帮助记忆,那么我们在学习上,直接根据课本内容来理解,最终达到“记忆”的目的,道理是相通的。有些人问理科可以这么干,语言类学科如语文和英语必须记背,其实文科用理解的角度上是更为有效的,如我们通过字形结构揣测生字词,通过语义的理解来掌握其中一些修辞方法等。尤其是英语学科,其实我们牢牢抓住语义及英语语言讲究“精确度”的原理,就能通过句意来理解出各种从句的用法,通过介词本质的理解,就能拿下大量的词组。而我们在教学上,却本末倒置,通过学习各种修辞手法,各种语法,通过分析句子结构来掌握句子,使得学生记背大量的知识,却难以应用。而部分学生自发的学会应用后,再通过不断的应用自己得出的结论,哪怕在描绘上与“标准”有所出入,但是谁能说你错了呢?
点击搜索与: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