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知识点 -> 语文技巧》:语文“表达应用”部分为文当求“有新意”

语文“表达应用”部分为文当求“有新意”

副标题:  作者:【】  所属:语文技巧】  关注:0次  分享到:


调整后的2012年《上海卷考试手册·语文科》“考试内容”中对“表达应用”部分第一条有如下要求:“审题立意:1.准确把握题意。2.主旨明确,思想健康,感情真实。3.选材恰当,内容充实。4.力求有新意。”与2011年比较,变化有三:一是表述更科学,“审题立意”更符合..
    调整后的2012年 《上海卷考试手册·语文科》“考试内容”中对“表达应用”部分第一条有如下要求:“审题立意:1.准确把握题意。2.主旨明确,思想健康,感情真实。 3.选材恰当,内容充实。 4.力求有新意。 ”与2011年比较,变化有三:一是表述更科学,“审题立意”更符合作文的顺序;二是第二、三两点内容的归类更合理;三是单列第四点“力求有新意”更清晰。  “力求有新意”单列说明其重要性,其实也对写作者提出的高要求。一方面,它是建立在前三点的基础上的,必须先 “准确把握题意”,“选材恰当”;另一方面,它的指向更明确,即这里“有新意”是对立意和选材而言的,指的是见解新颖,人云亦云;材料新鲜动人,不陈旧雷同。  “力求有新意”首先要在审题上下功夫,一般要逐字逐句地推敲,确切领会整个题目的主要意思和主要精神,并要展开由此及彼的联想,除字面本身的解释,还可从比喻义、联想意义着眼。古代文士家审题立意时一般是这样做的:“一题到手,必静相其神理所起止。由实字勘到虚字,更由有字句处勘到无字句处。既入其中,复周索之上下四旁焉,而题无余蕴矣。 ”意思是审题时必先由实到虚、由有到无地仔细思考题目的内在含义,然后再围绕文题全面地思考将要涉及的内容,以充分开掘其中的意蕴。这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力求有新意”中的“新”,既包括给社会、文化诸方面带来某种质的变革的场合,也包括对个人来说是新的经验的场合。我们对这个“新”的评价,是对我们的社会来说的,或者对某个集体来说是否有价值的东西。对于考生来说,两者兼有,更多的时候是相对于“考生”这个群体而言,即某篇文章是否“新”是看它相对于本届考生所有文章这一群体来说的。比如在上海市一次作文竞赛中有一道材料作文题,这则材料是赵鑫珊的小诗:上帝爱鱼,造了许多湖泊和小溪;人也爱鱼,造了许多网鱼的工具。从竞赛群体看,多数人根据诗意,从“破环生态平衡”角度来立意。而一位竞赛者在准确理解诗意基础上又不囿于诗意,为之补写几句:“亦发明了不少养鱼的工具,帮着上帝让鱼更多、更美地成就了缤纷的大千世界。 ”从而拓展了诗意,另立新意:“人应该利用工具改善生态环境,而非杞人忧天般地担心物种灭绝而坐以待毙。 ”文章取题为“人因工具而伟大”,立意新颖,境界开阔,让评者眼前一亮,最终获得一等奖。它的“标新”是建立在对诗意的准确把握的基础上,就没有了脱离材料之嫌了,这是作者思考得深入、辩证的体现。  德·伯诺指出:头脑具有“把得到的信息按固定的方式机械地处理”的很强的一面,这就是思维定势。要想“有新意”,就必须突破思维定势,从习惯性思考中解脱出来,一般需要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思维。这要求我们平时作文时要积极思考,“唯陈言之务去”,“三思而行”:尽可能多角度(包括反向)立意,先求量不求质,再结合个人实际加以 “改善”,追求高质量。这个“新”当然要“标新立异”,但这种“新”和“异”又是有根有据的,合情合理的,绝不是不切合实际的空想,也绝非和客观真理唱反调,否则就会成为哗众取宠,华而不实了。  再如,有一年上海市作文竞赛要求以“和谐”为话题作文。一般人都是从歌颂、赞美“和谐”的角度立意,而例文作者却能反向思考,赞美 “不和谐”,通过古今中外三个典型事例——司马迁、惠斯特和马寅初在“和谐”的背景下“投下了一枚石子”,阐明“和谐,应该是动态的,相对的,而非绝对”的道理。这样的立意和选材是很有新意的,它启发人们要辩证地、发展地看待事物。这样的文章获得评委青睐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为文“力求有新意”,追求推陈出新,这是写文章的必然要求,在当下更有其现实意义。它是上海市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课程理念在语文学科中的具体体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力求有新意”是我们教、学、考的必然追求。
点击搜索与:相关的内容

    相关内容

    推荐内容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