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知识点 -> 高考作文技巧》:解读高考作文之“材料”

解读高考作文之“材料”

副标题:  作者:【】  所属:高考作文技巧】  关注:0次  分享到:


一道高考作文题往往由“材料”、“话题”、“注意”或“要求” 三个部分构成。“话题”给考生提供了写作的范围,是动笔写作前最重要的审读对象。如果偏离“话题”,则全盘皆输。而今年高考作文题中有这么一句话:“试题引用的寓言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

    一道高考作文题往往由“材料”、“话题”、“注意”或“要求” 三个部分构成。“话题”给考生提供了写作的范围,是动笔写作前最重要的审读对象。如果偏离“话题”,则全盘皆输。而今年高考作文题中有这么一句话:“试题引用的寓言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那么是不是“可用也可不用”就意味着材料无用呢?事实当然不是这样,那么材料具体有什么作用呢?
  首先,“材料”是引出“话题”的来源与依据,“材料”与“话题”有着“源”与“流”的关系。纵观近5年的高考作文题,虽全是话题作文,但话题无一不是由材料引申出来的,有的就是直接对材料的观点性判断,例如2003年高考作文题中,“亲疏”关系在材料中照应了宋国富人分别与儿子、邻居老人的关系:“对事物的认知”照应着“觉得他儿子很聪明,而怀疑邻居家老人偷的”。因此,考生要想正确理解话题,就必须认真审读材料,从材料中找到话题的依托,由此,才能展开和引申。
  其次,“材料”本身的寓意是考生确立文章中心的重要依据。近5年的高考作文题,都有这样一个特点:考生只要紧扣材料来认真审读,把握其中的寓意,然后根据寓意确立写作方向,表明观点态度,做到这一点,应该说是最切题意的文章了。2003年“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材料是一则古代寓言《智子疑邻》,寓意相对来说有些多元性:可以否定宋国富人凭感情亲疏来作为认知事物的出发点的片面性;也可以肯定它的合理性,现实生活中多数人都会以“亲疏”来认识事物,在大多数情况下也是合情合理甚至是正确的,何况宋国富人只是怀疑,并没有一口咬定,将他告官。考生只有读懂了材料,弄清了它的寓意,才会明白这个“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的话题是从何而来,具体指什么含义?之后,才能准确地确立文章的写作中心。
  再次,“材料”是说理和联系现实素材的基础。考生写议论文,离不开说理,而道理的依据首先就是材料,读懂材料后,合理分析材料(不是照搬材料),是充实文章内容的一种有效写法,尤其是对写作能力不高的考生 ,更显出其效果。张伟明在《高考作文要求解读》一文中指出,“内容是指写进文章里的思想感情、人物事件和数据资料”,而考生产生的思想感情、联系到的人物事件和数据资料,都必须与材料形成某种关系。在今年的高考作文题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实际上它明确指出了题目中的材料(寓言故事)与生活中的故事、情况有着类似或相反的关系。
  或同类或反类,没有材料作依据,就缺少了联系的基础。考生在文章中所联系的素材没有说服力,除积累较少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弄清作文题中的材料与现实素材的关系。
  不读懂材料中的寓意,如何能准确地联系到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呢?可以说,话题作文题中的“材料”在写作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能抱有“只要是话题作文就可以忽略审读材料”的误解,至于在文章里是用还是不用材料,关键看考生自己的生活积累和阅读积累是否丰富。如果积累多,就可以不用;如果积累少,合理地引用和分析,无可非议。

点击搜索与:相关的内容

    相关内容

    推荐内容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