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标题: 作者:【】 所属:【高考作文技巧】 关注:0次 分享到:
有识之士都认为,尽管目前流行的话题作文相比于以往的材料作文,审题的难度大为降低了,但这绝不意味着可以放弃审题。从我们平时的话题作文训练以及高考作文所反映的情况来看,由于审题失误而导致的跑题、偏题现象还比较突出,其中,又以偷换概念和中途易辙最为常见,是话题作文写作的两大危险区域。
一、偷换概念
有些概念貌似一致,但实质相去甚远。而将话题中的“此概念”替换为另一个与之相近或相似的“他概念”,并围绕替换之后的“他概念”来行文,这就是话题作文写作过程中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偷换概念。偷换概念是跑题作文跑题的典型,是写作者概念不清的外在反映。例如:
例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炸薯条的发明可谓“神来之笔”。美国印第安人克鲁姆是一家餐厅的厨师,有一天来了几个法国客人,他们嫌克鲁姆制作出来的油炸食物太厚太硬。克鲁姆知道后很生气,他随手拿起一只马铃薯,切成很薄的片,扔到油锅里。起锅后就送到法国客人的桌上。谁知客人一吃,大呼好吃。从此这种炸薯片风行开来,最后成为肯德基、麦当劳首推的主食。(摘自《涉世之初》)
的确,在我们的生活中,这种因偶然而获得成功的例子不在少数,你对此也一定有你的认识和看法。请你就“偶然与成功”这一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这道话题作文的审题难度并不大,从命题人所提供的材料和设置的话题“偶然与成功”来看,其写作的中心和命题的导向非常明显,那就是“偶然能够促使成功,偶然是成功的契机和导火索;偶然的背后有着必然,一切成功不能完全依赖于偶然”。但在实际写作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同学很善于联想,他们认为,“偶然”是一种难得的“机遇”,“偶然”也是“灵感”的体现,偶然能够促使成功,机遇和灵感同样也能诱发成功,这二者实质一致、殊途同归,于是想当然地将“偶然”偷换为“机遇”或是“灵感”。殊不知,“偶然”“机遇”和“灵感”三者相去甚远。“偶然”指的是事理上不一定会发生而发生的事情,其指向的是结果;“机遇”指的是有利的时机、机会;而“灵感”则是指文艺、科技等活动中,由于长期思索而突然产生的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思路,其指向是思维活动。由于概念不清,最终导致写作过程中出现了跑题现象。
可见,“偷换概念”多半是由于有些同学在审题时对有关概念尤其是近似概念的理解和把握不够清晰而出现
的“窜门”现象。因此,加强审题,尤其是加强对概念的分析,理清相关或近似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防止写作过程中出现偷换概念现象的根本途径。
二、中途易辙
有些同学在写作过程中,一开始确实能够紧紧围绕话题的关键概念来着笔,但在行文的中间过程中,会一步一步往外引申,使自己的文章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偏离既定的“航向”,最后则完全变成了“顾左右而言他”。这种现象就是典型的中途易辙。中途易辙是偏题、跑题的另一种典型。例如:
例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两个日本观光团到日本伊豆半岛旅游,路面坑坑洼洼,凹凸不平。其中一位导游连声抱歉道:“路面简直像麻子一样。”游客听了直皱眉头。而另一位导游却诗意盎然地说:“诸位女士先生,我们现在走的这条路,正是赫赫有名的伊豆迷人的酒窝大道。”游客们听了禁不住笑开了怀。
这个故事让人回味无穷。一样的道路,不同的说法,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在你的生活、学习中,你听说、遇到或体验过类似的事情吗?请以“换一个角度”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标题自拟,不少于800字。
从所给的材料来看,说的是对同样“坑坑洼洼、凹凸不平”的路面,两个导游解说的角度不一样,因而结果也就两样;正如过渡句里所说,“一样的道路,不同的说法,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因此,这就给我们以启发,所谓“换一个角度”其实也就是从不同的立足点、不同的思维方法、不同的心情、不同看问题的角度等等去看待同样的事物、对象、问题、事情,会出现不同的结果或结论。对这点绝大多数同学审题时都能够注意到,但行文时却不能沿着这个点去做“直线运动”。
例如有同学在提出观点后,举出了“一个老婆婆有两个女儿,一个嫁给开染坊的,一个嫁给卖伞的,晴天为小女儿担心,雨天替大女儿忧愁,整天郁闷不堪;经过邻居的开导,老婆婆像换了个人似的,整天变得乐观开朗”的事例来加以证明。这个事例不可谓不典型,尽管陈旧,但很能说明中心。在接下来的分析中,该同学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完全是老婆婆的心态不同。可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对人来讲是多么的重要”。于是,在下面的文章中,该同学就紧紧抓住了“如何保持一个好心情”来写,中途易辙的问题也就出现了。
再如,还有同学提出观点后,用1990年的高考作文材料“一对孪生姐妹走进玫瑰园”的事例来证明,这应该
说也很典型,也有说服力。但该同学却由此出发,引申出这样一个结论,那就是“要学会全面看问题”。于是接下去就大谈“如何全面看问题”,下笔千言,也就离题万里了。
由此可见,“中途易辙”的现象多半发生在对具体问题的分析过程中。因为有些材料确实具有多面性,既可以说明此,也能够适用于彼,关键就在于我们如何
紧扣住话题的中心来进行分析;扣题不紧或分析不当,极易出现中途易辙的现象。而且写作过程中的中途易辙现象,多半是在不知不觉中产生的,往往出现了偏题甚至跑题的现象而不自
觉。因此,加强学生如何围绕一个话题做“直线运动”的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