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标题: 作者:【】 所属:【高考作文技巧】 关注:0次 分享到:
很多学生写文章不会形象思维,喜欢凌空蹈虚,记叙则简略概括,不会刻画描写,议论则空洞说理,不会联系实际,而且语言概念化,缺乏形象,干巴乏味。[$br]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讲过这样一个例子:“有个小银元落在地上”,他认为这句话不具体,应改为“有个小银元,从桌上滚了下来,在地上丁丁当当地跳着”。改后的句子确实形象生动,但是这种改动决不是增加几个词语的问题。这两种表达反映了两种思维方式,甚至反映了两种感觉世界的方式。“有个小银元落在地上”,只是一般的叙述,是一个梗概的叙述,这是一种粗放的浮光掠影式的思维。“有个小银元,从桌上滚了下来,在地上丁丁当当地跳着”,则在叙述之外增加了描写,“滚了下来”是绘形,是描绘动态,“丁丁当当”是绘声;这样写的好处是让人如闻如见,仿佛身临其境。这是一种细腻的深入对象的思维。
再看一段文字:“乡村是一种古老的存在,蓑衣和草鞋是乡村里特有的文字,古朴而且韵味深远。当三月的细雨唤醒早春的大地,蓑衣和草鞋便装点出了一份温馨的古朴,在细微处显出农家特有的诗意。”这段文字也是颇有韵味,颇有诗意的,但假如这样来写“乡村比较闭塞落后,可以看作人们生活记录的事物只有蓑衣和草鞋,当他们披上蓑衣、穿上草鞋下地干活时,只是乡村生活的细微局部”(参看吴智勇教案《追求笔端自由灵动的色彩》),就会诗意全无。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形象没有了,感觉没有了。
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我想结合高考满分作文的精彩片段来谈谈。
一、叙述如何充满形象。
先看一段例文:
您用真情填满了我的血肉,您用真爱筑就了我的骨架,在我的毛发肌肤中刻满了您心血幻化出的精雕细琢。有人说孩子是父母一生创造出来的最如意的作品。我明白,我理解,我能深切地体会到您寄托在我身上的那全部的梦想和希望。无数次地偷偷望着您为了放飞我而努力奔跑所流下的汗滴,无数次地悄悄看到您因为我不争气的下坠而滴下的泪水。我感动着,我惭愧着,因此我暗下决心,不停地努力着,渴望在下一次大风起兮云飞扬的时候,带着您的希望与祝福,上天一览那彩虹亮丽的颜色。
可是当我准备好了时,您却突然害怕了。不是吗?怕我受不了雷电的惊吓、狂风的考验。您害怕我受一点委屈,有半点闪失。您害怕我飞得太高了,飞到您看不到的地方,您畏浮云遮望眼,甚至害怕别君去兮何时还,唯恐我永远离开您。于是您不断收紧手中的线。在多云转阴的时候,在西风更紧的时候,在我就要接近云端的时候,您一次一次把我拉回。陕西考生《风筝》)
陕西用的是全国Ⅰ卷,就是那个漫画题。作者把自己想象成一架风筝,借以表达对父母的心声。风筝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形象,作者把要对父母说的话借风筝之口说出,言在此而意在彼,颇有意味。而且叙述过程也非常具体形象。比如第一句说“您用真情填满了我的血肉,您用真爱筑就了我的骨架,在我的毛发肌肤中刻满了您心血幻化出的精雕细琢”,而不说“我这个风筝是您做成的”,假如真这么说了,父母对自己的爱也就没有了,后面的表达也就失去了前提。再如“无数次地偷偷望着您为了放飞我而努力奔跑所流下的汗滴,无数次地悄悄看到您因为我不争气的下坠而滴下的泪水”中,作者用“汗水”,而不用“辛苦”,用“泪水”,而不用“失望”,这种描写性文字的运用,也更真切表达出父母对自己所倾注的感情。
二、议论如何充满形象。
先看例文:
季节的远离已不仅仅使我们的物质生活发生巨大改变,我们的精神思想,正在以令人陌生的方式远离曾经的美好。少女已不屑伤春,壮士也不满于悲秋了。在物欲至上的热流推动下,一切都是更高更快更强。快!快!快!火车要出发,飞机要起飞了!在这个人心浮动的奔腾年代,季节为我们构造的精神家园已然失衡。
(福建考生《季节》)[$br]“我们的精神思想”到底以怎样“令人陌生的方式远离曾经的美好”的呢?“少女已不屑伤春,壮士也不满于悲秋了”就使它变得具体可感了,并且不仅具体可感,而且还颇有文化意蕴。“在物欲至上的热流推动下”,一切又都是怎样更高更快更强的呢?“快!快!快!火车要出发,飞机要起飞了!”对现代文明的描述是何等具体!何等典型!何等准确!
三、思维过程如何充满形象。[$br]很多学生受数理思维的干扰,已经不会形象思维。要想改变这种思维习惯,显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不过在运思过程中作一些必要的努力,也许不无裨益。比如可以化一般为个别,化抽象为具体。例如:[$br]传递是一种沟通。自人类产生,结为群体以来,传递便一直存在。
结绳记事,甲骨篆刻烤竹雕文,草纸叙史等一系列历史性的手段,是将现在传递于未来;歌以咏事,是将一己之情传递于他人,引发共鸣;然后传递于千古。正是因为传递的存在,
才有往事越千年的可能。(广东考生《传递》)
“传递”是一个一般性概念,而“结绳记事,甲骨篆刻烤竹雕文,草纸叙史”则是个别的、具体的信息传递方式,
文章从一般写到个别,也就把思想引向深入。
同时还要学会从个别领悟普遍性的东西。我之所以用“领悟”而不用认识,
就是要把语文把握世界的方式和数理把握世界的方式区别开来:语文领悟世界,数理认识世界。所谓领悟世界,实际上是用审美的眼光看世界。
例如:[$br]当一丝青绿泛起大地,当一眼新绿绽放枝头,当一声鸟鸣响彻天际,生命的辉煌开始了。然而生命的衰落与消逝也在同时开始了。
也许没有人能辩清“消逝”与“行进”,消逝中,我们不断行进在新的风光中;行进中,一路的风光又离我们而逝。
(浙江考生《感谢消逝,我们在行进》)
用科学的眼光看,青绿就是青绿,鸟鸣就是鸟鸣,假如进一步研究,大概就要弄清,
这株树属于什么科,那只鸟属于什么目了。但语文把我们引向另一个境域,它让我们经由具体物象领会“消逝中,我们不断行进在新的风光中;行进中,
一路的风光又离我们而逝”的哲思理趣。科学真是不解风情。[$br]四、语言如何充满形象。
先看一个比喻句:
可曾见过悬崖上跃起的雏鹰?在风雨中,它为何敢奋力前冲?那是因为在它的身后有母亲的叮嘱和鼓舞。
可曾见过春日里生出的新笋?在阳光下,它为何能日高盈尺?那是因为在它身下有经年的老根为它吸收营养。(陕西考生《学会成长》)
比喻是最能使语言生动形象,并且也是最为常用的一种修辞方法。这段文字以“雏鹰”和“新笋”隐喻人的成长,不仅鲜活生动,而且含蓄蕴藉,富有意味。
再看一个比拟句:
生命之中总有一些记忆深埋在我们心底,尽管时间飞逝,它们也不会因此而消了颜色,褪了芬芳,反而在时间的冲洗下
愈加鲜艳,成为温暖我们一生的财富。(山东考生《花开两岸》)
记忆本来是很抽象的,但是在作者的笔下,它却“不会因此而消了颜色,褪了芬芳,反而在
时间的冲洗下愈加鲜艳,成为温暖我们一生的财富”,它成了常开不败的花朵!
在我们的传统理论体系里,没有形象这个概念,我们叫它意象。是啊,意中
有象,象中有意,甚至意就是象,象就是意,二者浑然如一,不可分割。几千年来,我们的汉语都是通过象来把握世界,领悟世界的。自从西学东渐,形象和它所代表的观念体系来到
中国,于是意、象分离,于是,很多人再也不会形象思维,特别是不会中国式的形象思维。再加上应试教育的机械训练和魔鬼训练,更使意象分离达到极点。所以不会形象思维是有着
深刻的文化和教育背景的。
因此,我不同意把形象仅仅视为思想的载体,视为表达思想的工具,形象更是一种感知世界的方式。一个人动辄搞宏大叙事,泛
泛而论,概念化表达,与其说不会运用形象,毋宁说他思想贫乏,或者说他不会形象思维,不会语文思维。
|